為了能夠高質高效地完成生產任務,曾經寬敞明亮的發(fā)動機裝配廠房,幾乎變成了緊張激烈的“戰(zhàn)場”。
這里沒有壯烈的犧牲,卻有視任務為軍令狀的分秒必爭;這里沒有槍林彈雨,卻有“叮叮當當”的裝配聲響徹耳邊;這里沒有硝煙滾滾,卻有熱情似火的濃烈氣氛彌漫在廠房……
打響這場戰(zhàn)役的,是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“動礪長空”發(fā)動機生產裝配團隊。
未雨綢繆 讓“不可能”變成“一定行”
從調度計劃升級為責任令,擺在團隊面前的,是一場發(fā)動機生產能力的“大考”。
進度如何保障、質量怎么把控、人員怎么補充、場地如何調整等一系列問題像幾座大山一樣橫亙在團隊面前,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,總裝中心班子靜下心來,沉著應對,由于工藝方案是解決生產裝配的鑰匙,要想打開提升效率的大門,還得從工藝入手。想到這里,團隊負責人突然涌起了信心——這還得從一個桑拿天說起。
那是個星期天,工藝負責人老韓早上八點就來到辦公室,研究發(fā)動機工藝優(yōu)化方案。此前,在裝配發(fā)動機時,老韓就已經記錄了所有影響進度的堵點,如果能把這些堵點一一解決,那就相當于打通了發(fā)動機裝配的“任督二脈”。
老韓發(fā)現產品的某幾項壓力試驗的保壓時間可以縮短,憑借多年的經驗,他預感到產品交付時間很有可能提前,便聯系設計師小伍,盡快協(xié)調總體設計單位,確認修改后的設計方案。
“老韓的方案可以使每臺發(fā)動機檢測時長縮短1個小時,這樣生產效率可以有效提升?!闭谵k公室的小伍看到老韓的方案,第一時間完成了相應修改,并立刻與總體設計單位電話溝通,確保優(yōu)化后方案可以順利實施。
盛夏的31所總裝中心裝配廠房內,正在進行著第一臺發(fā)動機的裝配調試。
團隊視它為一場“小考”,每個人都屏住呼吸,拼裝組件、連接電纜、電器測試……每一道工序連貫而順暢,裝配工作一氣呵成,產品經過考核后完全滿足技術要求。原本費時的壓力試驗時間大大縮短了,相關部件也表現穩(wěn)定,“成了!”老韓揪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。
窗外下起了暴雨,震耳欲聾的雷鳴聲像是慶祝的禮炮,為這些晝夜奮戰(zhàn)的人們奏響勝利的序章。
這個“不可能”完成的生產裝配任務,自此開始變得“一定行”!
質量至上 用嚴謹保障發(fā)動機的健康
裝配現場,如火如荼。
有一個小組被大家又愛又恨,他們就是自檢和專檢小組,成員都是有10年以上總裝經驗的老師傅,還有專業(yè)的檢驗人員。大家愛他們,是因為他們是發(fā)動機的“醫(yī)生”,能第一時間發(fā)現發(fā)動機的問題,避免“帶病進廠”;也“恨”他們,是因為如果發(fā)現一旦有問題,就意味著拆解和重裝。
這天,自檢小組對裝配好的發(fā)動機,開展多余物檢查時,發(fā)現腔體內有聲響。
裝配組組長熊師傅不肯相信檢驗結果:“發(fā)生聲響的最大概率就是腔體里,但是我們安裝前后反復檢查,不可能有多余物,連只螞蟻都爬不進去!”老韓過來幫忙確認,從不同的角度檢測發(fā)動機腔體,反復搖晃確認,發(fā)現只有一個角度能聽到輕微的聲響:“確實有東西,打開看看吧?!?/span>
發(fā)動機像是一個等待手術的患者,安靜地躺在了臺子上。現場操作人員化身醫(yī)生,分解了發(fā)動機,他們在各個腔體里仔細查找著。最終,裝配組的小董看到了一個小米粒大小的多余物,擠在兩個腔體中間微小的細縫里。他看向設計師小伍,請求確認多余物是否在標準范圍內。小伍鎮(zhèn)靜地說:“這個多余物比螞蟻還小,但是再小,也可能隨著發(fā)動機的轉動,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。自檢的目的就是要保障產品質量萬無一失,只要有聲響,肯定不行。”
操作人員通過進一步拆解,取出了多余物。再次清理腔體后,他們給發(fā)動機安排了“縫合手術”。老韓、小伍和專檢人員再次檢查“術后”的發(fā)動機,確定沒問題后,開始了對下一臺發(fā)動機的檢查。
大力協(xié)同 凝聚起全部的力量
北京的冬天,寒風凜冽,裝配現場卻熱火朝天。
31所舉全所之力,聯合多方優(yōu)勢資源,通力協(xié)作:物資供應處與總裝中心形成聯動機制,兩部門提前交接,不讓現場等“配套”;質量技術處根據編排計劃,動態(tài)補充調配檢驗人員,現場檢驗任務隨時待命;一室派來兩名專職人員,在現場負責軟件錄入;各生產中心安排人員輪班,馳援總裝中心現場裝配。
年輕人的成長離不開師父的言傳身教。老韓從早8點到晚10點,都在現場協(xié)調和處理各種問題,徒弟小陳和小閃負責將現場的各種“狀態(tài)變更”體現到工藝文件中,稍微慢一點,就會耽誤現場裝配進度。一想到師父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,接到任務后,就趕緊打開文件,修改起來。在他們的眼里,師父就是超人:“我只要有不明白的就問我?guī)煾福裁炊贾??!?/span>
“早知道這么忙就不來了!”一名馳援的電纜裝接員小李第一天來幫忙,就被眼前的陣仗嚇了一跳。裝配組的小董是熊組長的徒弟,是小李的“小師父”??吹叫±羁偸潜葎e人慢半拍,小董就想到師父平時怎么身體力行地幫助他們。他耐心地勸導小李:“咱們流水線作業(yè),這道工序慢了,后面每一道就都要等著呢。”小李看著滿廠房的人手里沒有停下來的時候,心想:“我是過來幫忙的,可不能給幫倒忙啊,必須按時保量干好?!?/p>
漸漸地,小李適應了工作節(jié)奏??粗磉叺拿恳粋€人都主動給別人搭把手,小李也下意識地向小董張開了口:“我電纜裝接完了,幫你拼裝吧?!毙《χc了下頭:“來吧兄弟,干!”
隨著最后一臺發(fā)動機下線,生產任務最終完美收官。“明年有急活兒還讓我來??!”跳上回宿舍的班車時,小李還和大家依依不舍呢。
承擔這場“戰(zhàn)役”的,是平均年齡只有30出頭的一個年輕團隊,他們的努力獲得了上級單位及所領導的高度認可,榮獲了三院“十佳班組”稱號和所級表彰。
風雨大考映初心,重任千鈞再出發(fā)。
今天,這群技術精進、斗志昂揚的“動力人”,接過了新的責任令。他們再次跨上戰(zhàn)馬,朝著新的挑戰(zhàn)進發(fā)?。ㄎ?曹琛)